图片
2025大吉
NEW YEAR
图片
图片
图片
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
图片
关注武宗
学
天下武功
图片
图片
形意拳 起落钻崩处·五行任纵横
图片
图片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
在形意拳的世界里,桩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,而顶、扣、垂、抱、月、圆、挺、尖这八字诀,正是桩功的关键要点,也是形意拳的重要基础。当人们摆出拳式站定的时候,这八个要点都得具备,只有这样,才能打好形意拳的根基。有一首歌诀,详细地描述了这八字诀:
1. 头往上顶项要直,舌顶上颚调呼吸,
手指外顶腕放松,三顶齐顶是真机。
三顶身法脚提起,肛门提起如平飞。
腰起高行如槐虫,身落鹞子钻树林。
2. 脚面弓扣趾抓地,手指弓扣鹰爪力,
两膀合扣往外送,明瞭三扣多一力。
3. 气沉丹田气之根,两肘下垂双肩沉,
两膀垂坠往里夹,三垂齐垂诀窍真。
4. 丹田气抱诀窍真,心意把定聚精神,
胳膊要抱有撑劲,三抱齐抱气贯身。
内外一气坚如铁,四梢齐发方为真。
5. 胳膊漫弓似月牙,腿膝漫弓似月牙,
手腕漫弓似月牙,三月拳式是真法。
明瞭三月多一巧,三月齐动敏力发。
6. 胸脯要圆气下沉,脊背要圆似猴身,
虎口撑圆掌心空,三圆齐圆是真形。
7. 挺腰竖项劲抖擞,腿膝要挺树生根,
胳膊伸挺有舒劲,三挺齐挺力百钟。
8. 出手总要看三尖,鼻尖手尖与足尖,
三尖齐照如一线,落步六合是真拳。
下面,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八字诀的具体含义和作用:
1. 三顶:头顶、舌顶、指顶
顶头竖项,这可不只是形意拳的要求,几乎各个拳种和各派气功在姿势上都有这个要求。为什么呢?因为它的目的是为了沟通任督二脉运行的气路。人的头部是三阳之会,当头部往上顶的时候,真阳之气就会往上冲。把头部摆正,脖子挺直,不仅能让面容显得更精神,还能让真气从海底升起,经过会阴,向后穿过命门,直接冲上夹脊,再经过玉枕,到达聪门。
舌头是心的外在表现,舌顶上颚的时候,心火就会沿着任脉下降,从而达到水火既济的功效。用鼻子呼吸,舌顶上颚,能让任督二脉在上部接通。气从聪门往下,从口进入,经过舌头,沿着任脉下到丹田。从腰椎以下,把骨节松开,尾闾向前上方兜转,提肛缩肾收小腹,这样任督二脉在下部也能沟通了,气就会形成小周天循环。
手指往外顶的时候,气就能贯通到四肢末梢,让人感觉更灵敏。手腕不用力,同时沉肩坠肘,掌心微微向前塌,这就叫松腕。手指顶、手腕松,有向前伸展的意思,但没有明显的动作,这样气就会从肩并、曲池两穴,沿着手臂往下,直接贯通到掌指。气势有吞有吐,掌心中间旋转,仿佛有推山入海的力量。
在三顶之中,头顶尤其重要。顶头、竖项、蹬足,是发力的根本。就像马拉重车上坡的时候,马会塌腰、蹬后腿、顶头竖项来使出力气。练拳的人也是一样,为了让身体内部顺畅,外部协调,气充足、力强大,拳式动作也得符合这个生理特点。做到三顶之后,内气畅通无阻,把足心上提,两腰眼同时微微上起,气就会从脚下升起,人会感觉身子很轻灵,走路也很轻便,行动起来没有迟缓笨重的担忧,就像在薄冰上轻快地行走一样,提气快速行走就像飞过去一样。以前刘奇兰老先生说过:“蛰龙升天机关在腰”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2. 三扣:脚趾弓扣抓地,手指如鹰抓物,两膀向前合扣
这是练习鹰爪大力法的姿势,也是形意拳的特点。“虎威鹰猛,以爪为锋,爪之所到,皆可奏功”,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两只膀子向前合扣,就像熊的膀子一样,这样自然就能拔背涵胸。这里说的合扣,不是用力向前合,而是把肩膀放松,微微下沉,松开胸大肌、背阔肌和双头肌,拉开两片肩胛骨,把两肩井穴轻轻地松开,向前一送,后背自然就圆了,力量也就出来了。这就是内功经上说的“松肩以出劲”。同时,还要让四梢(发为血梢,舌为肉梢,甲为筋梢,齿为骨梢)都振奋起来,一起用力,这就是练习大力的方法。
3. 三垂:气垂、肘垂、肩垂
三垂里面最重要的是气垂。气垂就是气沉丹田,能做到气沉丹田,下盘就稳,中盘灵活,四肢也会很灵敏。俗话说“气沉丹田,身稳如山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想要气沉丹田,首先胸部要虚空,腹部要充实,横膈膜下降。太极拳名家郝家俊先生把这种状态叫做“胸中空洞洞,肚里沉甸甸”。形意拳前辈孙禄堂先生管这叫做“心肾相交,水升火降”。气沉丹田的关键在于把腰胯以上的部位放松,而放松这些部位的关键又在于沉肩。沉肩和坠肘其实是一个动作,肘坠下去之后肩才能沉,肩沉下去之后胸肌、背肌才能放松,后背自然就会拔起来变圆,手臂自然就会变长变灵活,整个身躯和上肢就能灵活自然,没有丝毫的拉扯和晃动。两肘下垂,两膊自然就圆了,这样既能增强两臂发力时的吞吐之势,又能巩固两肋。做到三垂之后,就可以用意念引导气,气再催动力,腰催肩,肩催肘,肘催手,内外上下,浑然一体。肩肘的作用非常重要,前臂被控制住的时候,必须用肘来化解,大臂被控制住的时候,必须用肩来化解。如果肩肘僵硬不灵活,整个上肢就失去了攻守的能力,这一点可不能不知道。
4. 三抱:丹田抱,心气抱,两膊抱
气从涌泉升起,降到丹田里面,要把气抱住,就像抱住一个球一样存放在丹田。这里说的抱住,是指气在丹田的状态就像沸腾的鼎,在存与放、动与静之间,千万不能形成“气贯丹田”或“人力丹田”。抱是自然的,贯是勉强的,这一点一定要注意。想要发力打人的时候,就用自己的“气球”对准对方的“气球”,直接打过去,这样攻击一定会很准。心抱能让精神集中,也叫“神抱”或“神凝”。必须神凝之后气才能通,所以神抱是丹田抱的必要条件,二者要同时体现,相辅相成。神凝的时候,精神高度集中,就像一支部队下达了战斗总动员令一样,全体处于戒备状态,虽然外表看起来很安逸,但内心的气势却在不断地腾挪,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。这是每个武术家必须具备的功夫,没有这个功夫,在格斗中就很难取胜。胳膊抱圆,肩沉、肘坠、背松,两臂就会相通,这就是所谓的神通在背。想要做到三抱,站桩的时候必须顶头,竖项,抱胯,提肛,沉肩坠肘,拔背涵胸,提膝,还要提起全部的精力,小心翼翼,就像在薄冰上行走一样。祁州张鉴塘先生把这叫做“站功集力法”。练的时间长了,自然就能心凝神聚,气不外散,力达到四肢末梢。
5. 三月(三曲):胳膊微屈,腿膝微屈,掌向前塌而腕子微屈
形意拳的每个拳势,都要既舒展又曲蓄,不能挺直僵硬。所以每一个出势,都要做到三曲。胳膊屈是沉肩坠肘,肩向前送以出力的结果。膝屈是松腰、抱胯,膝下沉又向前纵的姿势,腿就会弯成半月的形状,下盘力量丰富而且稳健。坐腕塌掌,伸缩自如,出力有吞吐之势,手腕自然就会成半月的形状,力量汇聚而且绵绵不断。总的来说,三月(三曲)体现了内家拳“力以曲蓄而有余”、“曲中求直,蓄而后发”的特点。四肢发力是肌肉纤维收缩的结果。肌肉如果预先拉长然后再收缩,就能发出更大的力量。实验证明,当肘与膝微屈到135°,相关的肌腱正好预拉到生理上所谓的“适宜长度”,此时的肌腱收缩之力最大,做的“功”也最多。所以规定形意拳式的“曲”大多在120° - 150°之间。用“三月”的姿势和人交手的时候,浑身有圆而整的搠劲,关节富有弹性,伸缩自如,用劲不断。用它来防守,只需要用腰腿的拧转就能很容易地化开对方的力量;用它来进攻,能随时发力,不需要再蓄力,又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肌肉的收缩力,所以力量迅速而且猛烈。
6. 三圆:背圆、胸圆、虎口圆
这是内家拳用来接通任督二脉,以气催力发出内劲的真正形态。胸圆不是挺胸凸肚,而是既要挺拔又要心窝微微收缩,胸部向外挺但又要内敛。胸圆之后两肘才能得力,缠裹收放,攻守都合适。做得合适,两肘就会力量充足,呼吸也会畅通;做得过分,肺部就会受到挤压,对健康不利。背圆也叫“猴背”,背有向上拔的意思,松开肩胛骨,肩向前送,脊椎就能一节节地松开。这就是《内功经》上说的:“撒开二六连环锁,一点灵光吊在眉。”这个时候再松开两胯,气聚在丹田,桩步稳实,任督畅通,精气贯通到头顶,力量从命门向上到夹脊,分别向左右分布到两膊。虎口撑圆,松腕塌掌,气贯通到掌指,姿势一动就有吞吐蓄发的意思。
7. 三挺:身挺、膝挺、胳膊挺
这里说的挺,只能有挺的意思,不能有挺的明显动作。肘还是要下垂,膝还是要微屈,腰还是要下塌。全身在放松之中不是缩在一起,而是有伸张挺拔的意思,就像用柱子支撑倾斜的东西,有立木顶千斤的气势。发力的时候,顶头、竖项、塌腰叫做身挺,身挺能让头部正直,精气贯通到头顶,脊骨拔开,督脉畅通。后脚蹬劲叫做膝挺,这是力量的源泉。沉肩坠肘往前送劲,就是胳膊挺,拳家术语叫做“松劲”。三挺都做到了,命门的真气就能直接贯通到头顶,然后下到丹田。力量从脚跟升起,既正又直,直接贯通到掌心和指梢。做到恰到好处的时候,这股劲又软又硬,松的时候就像绳子系着一样,强悍的时候就像清水一样清澈,妙不可言。
8. 三尖:鼻尖、手尖、足尖
只要一举手,首先要看三尖是否对准,是不是在同一个垂直平面中,三尖是否与发力方向一致。三尖对正了,才能发劲像放箭一样,发挥形意拳中“直”的奇妙作用。凡是发力,一定是从后脚跟开始,向上经过命门到夹脊,分别左右顺着胳膊贯通到掌指,就像一根刚性杆件一样,足跟微微一蹬,力就会从指尖冒出来,传递速度极快,而且所传之力极大。为什么三尖一定要在同一垂直平面中呢?这是由力学中的平衡原则规定的。发力进攻对方的时候,总是要能把对方击出去,而自己稳如泰山,才是合适的。从力学观点来看,当击中对方时,自身的重力、后足蹬地的反力与击中对方时来自对方被击点的反力,这三者应该成一平衡力系,自身才能稳固。而三力平衡的必要条件是共同作用于同一平面内且汇交于一点,只有三尖相对才能达到上述三力的平衡。反之,如果三尖不对,这三力就有可能形成对自身重心的不平衡力矩,在这个力矩的作用下,击中对方的同时,自身也会产生旋转或移动,不能保持中正安舒,这是拳家的大忌,不能不知道。三尖对正是对自己的要求,把劲放到对方身上是否能打得动,还要掌握“端、的”二字。发力时,手掌与对方身体相接触的点,也就是着力点,叫做“端”。力发出后要从着力点直贯到对方身上另一点,那个点叫做“的”。“端”和“的”会连成一条直线。能不能打动对方和“的”的选择有密切关系。根据经验,如果把掌放到对方前胸而意在对方后背,也就是“的”在后背,是打不动对方的,对方稍微一涵胸转腰就可以化开。如果意在对方命门,也就是说打的是从对方前胸直贯对方后腰的这条直线,那么对方上半身就会僵住不能化解,不换步就没办法化开。如果把“的”放在对方后脚跟上,那么对方全身就会像一根硬棍,既不能转腰也不能换步,一发力就能把对方打出去。两个人做研究性实验,很容易证明这一点。在两人较技的时候,化发在瞬间、毫发之间,时机稍纵即逝,不是平时刻苦锻炼、有深厚功夫的人,是很难做到的。
周身八字二十四法是一个整体,没有先后主次之分。每做一个姿势,都要处处符合要求,不能有所侧重或有所偏废。因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机体,一肢动而百骨随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某一方面太过或不足,往往会导致其他方面的不足或太过。一点不对,常常会引起整体姿势与劲路的错误,一定要切实注意。刚开始练习的时候要慢不要快,要严格不能大意。每一个姿势在基本正确的基础上要反复练习十几万到几十万次,甚至上百万次,才能形成动力定型,少了可不行。希望学习者要有耐心、有决心、有恒心,千万不要拔苗助长,欲速则不达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